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世人皆知,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,但很少有人真正清楚,世界第二高峰的名字究竟是什么。这个情况就像古代科举中的状元和二、三甲进士一样,大家都能说出状元是谁,却鲜有人能准确记住二甲、三甲进士的名字。
那么,除了知名度的差异,状元与二、三甲进士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?其实,从传胪那一天开始,这种差距就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大。
首先,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“传胪”。传胪其实是古代封建王朝科举结束后,皇帝亲自下旨公布进士名次的仪式名称,是一种正式宣布登第的典礼。
不过,在不同朝代中,“传胪”的具体定义和称呼略有不同。明朝时期,“传胪”是指科举二甲和三甲第一名的称号,而到了清朝,则专门用来称呼二甲第一名。
展开剩余79%换句话说,在传胪这一天,受礼遇和荣誉的差别已经非常明显。
为了彰显这种特殊的荣誉感,古人甚至将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这三甲中的前三名,与其他进士彻底划分成两类人。
首先,当新科进士从皇宫出来时,礼部官员会带领他们进行盛大的游街庆典,让民众得以一睹状元等人的风采。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这句诗正描绘了这种士子们风光无限的场景,体会到皇帝赐予的殊荣。状元、榜眼和探花自然走在最前头,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而其他进士,只能老老实实跟在后面,虽然家中有人考中也会高兴,但内心对前面三人的羡慕和敬仰之情难以掩饰。
此外,游街队伍的行进路径也有讲究。状元、榜眼和探花被允许沿着皇宫正门的中轴线出宫,气派非凡;而其他进士只能从侧门离开,显得局促拥挤。
想象一下,正门的威严与侧门的狭窄,哪里能用简单的羡慕嫉妒恨来形容得清。
当然,游街只是形式,更多的是让百姓知道当年的状元、榜眼和探花是谁,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真正关键的,是官场内的相互捧场和人脉构建。只有在朝廷内部站稳脚跟,才能在官场上真正立足,否则即使游行时风光无限,日后也难免落得凄凉结局。
说完表面的差异,接下来就是实际的好处。许多学子拼尽全力争夺状元头衔,并不仅仅是为了风光一时。
寒门学子尤其希望通过考取功名改变命运。成为状元后,最大的优势就是皇帝对他们的深刻印象。
以清朝为例,清代共出过114名状元,除了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因时代变迁未获重用外,其余几乎都获得了朝廷的重视和重用。
皇帝提起“状元”二字,自然会联想到某个具体人物,并优先将他们派往重要地区锻炼和历练。时机成熟后,这些状元便有机会直接回京城晋升,获得更高官职。
相比之下,普通进士往往被分配到基层,终其一生很难得到大幅晋升。
更令人感慨的是,当一些进士拼尽全力进入中央官场时,同届的状元早已在京城摸爬滚打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经验。
也许有人会质疑,既然状元能力更强,为何不先派他们到地方锻炼,积累治理经验,再回京服务国家呢?
这个想法本无不妥,但在清朝皇帝眼中,状元代表着国家的面子和威望,不能轻易被派往边远地方“浪费”。即使出任地方官职,也必须是较高的官阶。
在这过程中,状元们主要的职责是巡查地方官员,监督是否有贪腐和徇私舞弊。政绩出色,自然升迁加快。
或许几年,或许十几年,“专员”职位一步步升高,地方官员们虽想追赶,也很难超越。
正因如此,古代学子才极力争夺状元、榜眼和探花的荣耀,视其为自己人生的“决赛”阶段。
当然,没能夺得前三甲的人,也无需过度失落。仍有机会在下一次殿试中再战,或是选择作为普通进士在地方做官,依然是一条可行之路。
总的来说,清朝中前期的官场,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黑暗和绝望,只要肯努力,终会迎来出头之日。
发布于:天津市
